隐秘的安徽硬科技 研发专属操作系统轩辕科技开拓智能机器人新蓝海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半导体芯片、高端制造、信息技术是投资火热的赛道。。在持续的行业热度下,我们更应审慎认知硬科技的特性: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且部分赛道并不存在所谓的暴利。

正如一些投资人所说,硬科技公司蛰伏的时间较长,我们要用更深邃的眼光去洞察到早期项目的价值所在。

作为投资的沃土之一,安徽近年来硬科技赛道的项目如雨后春笋,一批硬科技公司展露头角,在某些关键领域解决了“卡脖子”难题并实现了国产替代。

在这后疫情时代,恰逢2023年农历兔年新春,36氪安徽特别策划了「隐秘的安徽硬科技」,向世界推介一批安徽冉冉升起的硬科技公司,本期聚焦的赛道是智能科技,公司为合肥哈工轩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轩辕科技”)。

随着语音识别、机器视觉、机器学习、自动导航与定位等多种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落地,智能机器人在多领域成为市场的“宠儿”。2021年12月,中国政府联合15家机关部门发布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机器人产业规划的重大意义并提出了机器人产业规划的目标,将中国机器人产业再一次推向新的高度。

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操作系统”在软硬件功能开发中起到关键作用,而国内一直面临着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国内厂商要重新适应国外用户的习惯设计和部署,部分功能开发受限。

轩辕科技是36氪安徽关注的一家智能机器人公司。公司技术团队自主开发了国内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机器人专属操作系统——哈工轩辕,并掌握了决定机器人性能的智能-实时统一架构内核管理技术、分布式实时软总线技术、智能API、实时API、智能驱动单元等一系列智能机器人领域核心的自主技术和国际发明专利知识产权。

轩辕科技相关负责人向36氪安徽表示:“针对未来智能机器人的需求,哈工轩辕致力于完全自主可控的智能机器人专属操作系统全栈技术国产化能力。”

与竞品相比,轩辕科技的Sunshine OS机器人操作系统(基于鸿蒙“Lite OS”内核改造/麒麟“Linux”内核改造),具有很强的实时性和安全性,应用领域广、兼容性好,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符合“国产化替代”核心技术研发方向和政策支持主流方向,能够满足下一代智能机器人的发展需求。

在突破“卡脖子”问题上,36氪安徽向轩辕科技了解到,国产化硬件平台生态较为狭窄,且基于不同系列芯片的硬件平台实际应用情况迥异,研发端与应用端对硬件平台的需求难以完全匹配。目前,轩辕科技通过同时预研高规格与广应用两类国产化平台,以兼顾技术特性适配开发与产品化两方面需求。

伴随智能技术的发展,传统机器人行业进入快速智能化转型期。疫情的反复爆发催生了多领域对无人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力及劳动力的旺盛需求,整个机器人产业呈现健康走势。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机器人相关企业融资事件共计500起,融资总额近840亿元,2025年中国智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接近千亿,产业走势良好。

任何科技成果都需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提升在实际场景的深度应用能力。36氪安徽了解到,轩辕科技的智能机器人专属操作系统能够有效解决解决产品应用落地的痛点。

从技术上来看,“技巧性、熟练度、经验性”一直是机器人很难突破的技术壁垒,哈工轩辕采用“安卓”系统类似的模式,通过完成基础版软件以后建立开源生态平台,吸引各行各业的机器人软件开发者,开发自己的专用APP模块,从而解决复杂工艺的机器人替代。

从应用角度看,“哈工轩辕”目前能够推广应用至军用机器人系统、电力石化等特种机器人系统行业,在足式机器人、轮式机器人、履带式机器人、类人型双臂机器人等多种应用场景中完成了测试。在实现为客户降本增效的同时,保障了信息安全和关键核心部件自主可控,助力解决智能化需求和安全可控需求强烈的机器人产品应用落地难的痛点。

目前,轩辕科技技术团队将研发重点放在国产实时内核相关的性能优化及“哈工轩辕”操作系统2.0版本基础架构对国产化硬件的适配工作。

机器人的产品演进与市场的需求升级同步转变。伴随产品逐步规模化,企业对场景需求的洞察加深,一方面将从广度上拓展应用可能,另一方面将破除壁垒,实现机器人全场景作业,灵活、协作参与人类活动,触达用户刚性、实际需求。

未来,轩辕科技将与军工平台公司成立合资工资,利用军工平台公司在军工企业的业务体系作为切入口进入军工领域,2023年计划主营业务收入1500万,吸引战略股东进入,巩固上下游。

这里是36氪安徽,我们是安徽的新经济媒体。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为创业者、投资人以及财经、科技、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深度报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安徽的报道,或转载相关文章,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或拨打电话,微信号:shunshun4671,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

本文由「36kr王顺」原创出品,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必究。

未来,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降低、电解水制氢技术继续突破、绿氢项目规模效应兴起,可再生能源制氢将极大概率成为制氢主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