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原创】南昌往西,开车 200 多公里,穿过群山,驶出数个隧道,前方就是江西九江人口最多的修水县。修水素有 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田园 的说法,人多地少,多年为贫困所扰。
20 世纪 90 年代,修水人 一车一车去 福建打工。高中毕业后,马小英跟着朋友去福建打工。他们从修水坐上班车,8 小时到南昌,再坐 16 小时火车到福建,然后进入泉州工厂。
那时,泉州凭借华侨带来的订单,正在发展成中国重要的轻工业生产和出口基地,品类包括鞋类、服装、玩具等。(点击《迁徙、潮牌与 50% 净利,被欲望和野性支配的闽系电商江湖》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后来,马小英回到家乡修水,创办了凯达服装织造,主要生产发热服、空调服、羽绒服和 T 恤等。巅峰期,凯达公司规模达到 1000 多人,马小英也成了修水著名的企业家。
到了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从西向东的 人口大迁徙 迎来拐点,曾经外出打工的人们渐渐开始向中西部县城回流。
此后,更多的人像马小英一样,带着从福建和广东学习的技术,也带着东部地区的生产订单,回到家乡修水开起服装厂,生产内裤、衬衫、T 恤等。近三年,回修水创业的项目达到 170 多个,总投资超过 300 亿元,带来一波新财富浪潮。
2022 年,欧洲能源危机,各类取暖保暖产品在欧美走俏,其中就包括马小英和团队开发的发热服。去年,凯达做了 40 多万件发热服,通过 Costco、亚马逊等平台卖到欧美市场。消息传回她曾打工的泉州,很快出现一批模仿者。
修水和马小英的故事似乎表明,中国的产业升级和转移正在将广袤的内陆腹地和全球市场连接起来,而且出现泉州和修水之间的逆向反馈案例。回流如何发生?将向何处去?它又如何影响消费市场?不久前,亿邦动力前往修水,一探究竟。
从修水去四都,国道很窄,一面依着山,一面傍着水。穿过群山,进入田地,大片村庄就出现了。镇前立着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 山水四都 。
乍一看,四都镇和中国任何一个普通乡镇没有差别,但只有留心观察,才能发现这个乡镇的不寻常之处。
正月的四都,又逢赶集,街边摆着各种小摊,马路上流淌着摊贩倒掉的脏水,叫卖声不断。一户人家正在举办婚礼, 闽 字车牌的婚车停在大门口,礼炮震天响,引来不少赶集的人围观。沿着街道走上一圈,车牌在 浙 、 闽 、 赣 之间不断切换,透露出四都镇人们的行迹。
src=镇上的修水农商银行,正在办 存定期送好礼 活动,存款 30 万(含)及以上,送暖风机一个;存款 20 万(含)至 30 万,送抱枕一个;存款 10 万(含)至 20 万,送热水袋一个。
送得出去啊,有很多人存。已经送了好几个暖风机,抱枕更多,热水袋一大箱都快抽完了。存 30 万以上的都是年轻人,有人存了五六十万。
四都镇是修水辖下的小镇,引进返乡创业企业 80 余家,多数是服装企业,2016 年全镇工业产值只有 5.2 亿元,2020 年达到 12.5 亿元。
连排的服装厂开在街道两旁,普通的住宅里纷纷摆上了十几台缝纫机。有些工人在家里已经待得无聊了,决定抢先开工。配合着她们闲不住的心,缝纫机的针脚踩下密密麻麻的线。
不止一个人说,这些服装厂抢了棋牌室的生意。以前在家带小孩的人闲着无聊,都去打牌玩麻将,现在选择进厂打工,男女老少都有活儿干。 现在就是六七十岁的老人,都有事给他做。不用打麻将了,很少人打麻将了。 杏花说。
杏花留着齐刘海,黑发又长又直。她的服装厂开在街道的尽头,门前放着一块红色的招工牌。家门口放着一台五线缝纫机,地上堆着一叠叠短裤布料。
她今年 33 岁,这是她从福建搬回来的第六个年头。年轻时,她去浙江工厂做鞋子,后来去福建,夫妻俩和堂弟合办了一个短裤厂,面积三四百平方,厂里有 20 多个工人。开厂三年后,杏花从福建拖了二十多台机器回来,决定在家办厂。
那时候,镇上还只有几家短裤厂。她租下家旁边的房子,两层楼外加一个地下室,一年租金 3 万。除掉工人的工资、水电费、房租,每条短裤能挣两三毛。
杏花早先接福建贸易公司的活儿,主要做国外订单,她后来自己去义乌找到新客户。新客户单量都比较大,长期做同一款短裤,每年可以加工 100 多万条短裤,赚钱主要靠走量;而在福建,每道工序的工价都高于老家,再加上房租等成本, 根本赚不到钱 。
话虽如此,她也眼见着这三年从福建回来的短裤厂越来越多,福建的许多大厂也将短裤订单送到修水来加工。附近的三都镇也开始做内衣,一些原本在福建的内衣生产企业搬进了修水的工业园。
随着这些服装企业迁入,工业园外面的小镇上,到处是新开的奶茶店、夜宵店等。 现在都有好几家了,以前他一家在这里都难生存了。 一位本地老板告诉亿邦动力,修水以后可能会取代福建晋江市的深沪镇,成为短裤生产基地。
深沪镇的内衣产业,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最初以家庭作坊的形式生产内衣,靠着长途客车捎带货物,销往广东和浙江等地。
80 年代后期,深沪内衣发展迅猛,印花厂、线厂、织布厂等配套企业逐渐产生,形成了完整的内衣制造产业链。
深沪镇曾提出 一条短裤闯天下 ,还成立短裤同业公会,打响了 深沪短裤 的名号。现在,深沪镇被称为 中国内衣名镇 ,内衣是其支柱性产业,共有内衣生产及配套企业 400 多家,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市场。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内衣产业的发展,深沪镇的外来人口激增。深沪镇常住人口约 5 万人,外来人口也有 5 万人左右。
同一时期,修水县的外出打工人口同样剧增。1986 年,修水县劳务输出人口只有 86,到 1991 年,这个数字变成了 4920,再过一年,修水县就有 49233 人出去打工,此后每年增加一两万人。到了 90 年代,修水人 一车一车去 福建打工。
成为修水的著名企业家后,马小英对过去打工的记忆渐渐模糊。马小英是修水四都镇人,家里 8 个兄弟姐妹,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还欠下了一笔债。马小英邀上朋友,跟着村里打工的大部队去福建深沪镇,到一家短裤厂打工。
这条劳动力流出的路径持续了几十年,不过形势似乎开始逆转。那些曾经外出打工的工人大多已经四五十岁,现在他们想要回家,也需要承担抚养孙辈的责任。
回四都第一年,杏花招到的工人都是生手,需要她亲自培训。后来,熟练工也渐渐回来了,招工变得更容易。
一位女性称,她在福建短裤厂打了十几年工,每月赚三四千元,还要付房租。因为孩子长大了,没法在福建上小学,她决定回老家做短裤。一对农民夫妇在本地种了几十年田,现在第一次进厂,当验货工人。一条条短裤抽出来,剪掉线头,挑出破的,每验一条短裤赚三分半,一天可以验 1000 多件,每人可以赚三四十块钱。
src=工人和工厂相互带动,更多工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