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投资者应当到证监会指定媒体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公司经本次董事会审议通过的利润分配预案为:以实施分红派息时股权登记日的总股本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80元(含税),送红股0股(含税),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公司主要从事铜管、铜棒、铜箔、铜管接件、导体材料、铝型材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空调和冰箱制冷、传统及新能源汽车、建筑水管、海水淡化、舰船制造、核电设施、装备制造、电子通讯、交通运输、五金机械、电力等行业领域。公司采用“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原材料价格+加工费”的销售定价模式,严格执行净库存管理制度有效规避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从而实现“赚取加工费”的盈利模式。
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铜管、铜棒制造企业,在全球设有22个生产基地,其中国内基地主要位于浙江、上海、安徽、广东、四川、重庆、甘肃等省市,海外基地主要分布于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越南、泰国、印尼等国。
公司在国内外积累了大批优质稳定的客户,与超过130个国家或地区的近万家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同众多在上下游相关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公司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单位、省级创新型企业、省级“三名”示范企业、省级标准创新型企业、省级绿色企业、省级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浙江省首批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亮铜加工技术开发实验室”、省级重点创新团队。
2022年,海外主要经济体为抑制高通胀而普遍开启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2022年美联储共加息7次,累计幅度高达425bp,全球流动性紧缩预期大幅抬升;俄乌冲突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造成深远影响并冲击经济活动,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制造业PMI指标高位回落并接近或跌破荣枯线,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升温(据IMF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22年全球GDP实际增长3.42%,较2021年下降2.86个百分点)。国内经济则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增长动能有所减弱(据统计局公布数据,2022年我国GDP同比增速为3.0%,较2021年下降5.4个百分点)。此外,受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变化的影响,国际汇率及大宗商品市场剧烈波动,给中下游加工制造环节相关企业稳健经营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
在此复杂多变的态势下,公司紧盯市场变化,防范大宗商品市场及国际汇率波动风险,充分利用智能制造、数字化赋能产业升级,凭借全球化产供销布局优势积极调整市场结构,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强公司盈利能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智能化装备、新产品开发,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大力推进提质增效工作,提升在供给端的优势与地位;公司业绩稳中有进,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铜及铜合金等有色金属加工材销售数量86.98万吨;实现营业收入738.65亿元,同比增长16.67%;实现利润总额15.05亿元,同比增长4.3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08亿元,同比增长9.12%。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调整市场结构,充分利用全球多品牌、多基地优势,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和国内终端市场,搭建线上销售平台,不断丰富销售渠道,实现了境内产品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出口销量逆势增长13%。同时,公司还开展了对销售订单的价值评价工作,根据价值评价结果,主动放弃部分订单,持续优化客户结构,提升产品盈利能力,使公司在销量削减的情况下仍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成果。
2)注重科技赋能,提高创新能力2022年,公司“精密铜管低碳智能制造技术及装备研究”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此次获奖是继公司2020年获得“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之后,凭借技术创新、智能制造以及低碳发展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进一步荣获了我国工业领域的最高奖项,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加工行业首个获得中国工业大奖的企业,也是绍兴地区首个获得该奖项的企业。
继在铜棒、铜管生产工艺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后,公司在新能源材料电解铜箔与铝基材料铝圆管的研发方面也取得重要成果。公司已掌握并成熟运用铜箔关键制造技术,配备了行业内最先进的关键设备,形成了具有海亮特色的铜箔制造技术优势,实现了公司铜箔产能建设与生产运营的“多、快、好、省”。在铝基材料方面,公司成功研发出铝合金光面管和铝合金高齿高效内螺纹换热管,实现了内螺纹铝坯管自主生产,为公司铝合金光面盘管和直管的生产开发奠定了基础,也为空调制冷换热器主传热管选材设计应用开创了新品种。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金额75,843.97万元,申请了《高效率的管件生产设备》、《一种扁管在线视觉检测系统》、《一种微通道铝圆管的先进生产制造工艺方法》、《一种微通道铝扁管的先进生产制造工艺方法》等专利170项(其中发明专利54项),获得了《一种紫铜棒坯水平连铸炉组》、《基于锡丝的管件自动敷锡装置》、《铜排拉伸设备》等专利证书88项。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共拥有专利637项,其中发明专利68项。此外,2022年公司共完成国家行业标准编制11项,其中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2项,团体标准5项,至今公司已累计出版并实施的标准共有46项(其中国家标准28项)。
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关注智能制造项目的推进质量与产品的科技含量,动态调整项目的建设进度和投资节奏。目前,公司第五代盘管智能生产线已推广至安徽、上海、广东、山东等地,充分运用创新研发工艺和装备成果,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线产能,增强质量稳定性,全面提升精密铜管低碳智能制造能力。
在数智化赋能产业升级方面,公司结合自身特点与现状持续推进数字化战略,提升公司经营效益与产品品质。2022年,公司进一步提升精密铜管智能生产线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将生产控制系统(MES)与RFID智能识别系统、KIVA智能小车及智能行车等相互融合,升级为全自动信息化高效率的新型制造管理模式,达到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的目的。
特别是海亮新材年产15万吨高性能材料铜箔项目,其前期规划与建设中即遵循“数智先导”的理念,打造贯穿产能全过程的数字化体系,项目一期信息化投入即超过1.76亿元。全过程的数字化体系使公司铜箔项目实现了生产全流程在线实时监测,动态把控、优化关键参数,实现精准、科学地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升级客户体验,已成为行业智能化、数字化的标杆。
报告期内,公司大量引进高素质人才,积极引入院士专家与青年硕博英才,建立人才梯队,丰富人才层次。2022年,公司引入博士6人,硕士35人,其中不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顶级高校,人数规模为历年之最。同时,公司继续深化创新校企合作与大学生培养方式。星青年的培养方式、任用规则再调整,更贴近于生产经营实际,遵循2年沉淀+快速任用原则,优秀人才打破用人框架;制定大学生培养激励办。